学习各种戏剧传统,洞见世界文化多元性
镜头缓缓转动,画面中映入一位身着华丽京剧戏服的学子,面部精心勾勒着红妆,长袍曳地,场景仿佛即将展开一场古典戏曲表演。然而,这位学生并未启唇吟唱,而是面向镜头,细致讲述着连日来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苛求:从手势的精雕细琢,到声音的远近拿捏,乃至舞台上每一步步伐的斟酌与演练。这一切,正是鼎石11年级戏剧课上的学生世界戏剧传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引领着学生们深入戏剧的浩瀚宇宙,鼓励他们跨越地域界限,汲取全球多样化的戏剧风格与角色呈现之精髓,并在自己感兴趣的戏剧门类中掌握相关技能。
学生们正忙于摄制一段视频,以此记录自己的研究项目,并提交至国际文凭组织。这项视频创作是他们贯穿全年的一项大型学术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该任务核心在于让学生深入实践和理解各个戏剧传统中特定的身体动作或使用的道具元素。对此,鼎石戏剧教师Joel Godiah阐述道:“在传统观念里,戏剧从业者终其一生都在精研这些表演风格,职业生涯中不断追随大师的脚步,潜心学习,无所不包。”尽管学生们的时间有限,难以穷尽戏剧行当的所有传统精髓,但他们通过聚焦于这些传统中的一鳞半爪,显著加深了对全球戏剧艺术及其中蕴含文化的认知与领悟。
学生们依据个人的兴趣与偏好挑选了各自的戏剧研究方向。在五名学生中,邵子程、贺毓祺与何悠然三人,出于贴近日常生活及文化根源的考量,共同聚焦于京剧中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京剧,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戏剧形式,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国粹。京剧舞台上,角色分明,如展现女性柔美的“旦”角与刻画男性英勇的“生”角,各具特色,通过精细的妆容、独特的肢体语言及特有的声腔展现其鲜明个性与角色内涵。京剧特有的音乐与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典范之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们学术探索的理想之选。
探索京剧不仅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还得益于鼎石位于北京的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并学习构成京剧之中经典角色表演精髓的复杂元素:细腻的手势、繁复的台步以及各式道具的应用。举例而言,贺毓祺特地去市中心拜访京剧大师,专门研习“生”角在舞台上的行进步伐。学生们致力于精进自己的表演技艺,力求动作精准到位,仿佛正式登台的艺术家一般严格训练。他们将这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经历也浓缩在了那段视频短片之中。
想要追随大师的脚步,学习京剧并非是唯一途径。余若宁同学选择了粤剧,因为她被其中独特而鲜明刀马旦角色所吸引。为了驾驭这一角色,余若宁特地造访了一个粤剧训练中心,专注于马鞭技巧的掌握——这是刀马旦角色不可或缺的标志。全副武装之下演绎角色绝非易事,但通过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余若宁不仅逐步克服了个人的不足,更在这一过程中锤炼出了新的艺术特长。
对中国戏剧传统的深入探索,无疑为学子们开启了灵感的泉源,而今年,他们的研究范围更是涵盖了全球多元的戏剧门类。其中,袁美琪同学选择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特别聚焦于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麦克白》。不同于对肢体动作和舞台手势的钻研,袁美琪的课题核心在于剖析《麦克白》内一段脍炙人口独白中的抑扬格五音步及其泛音的精妙之处。尽管这一角色的塑造侧重于声音表达,但要精准传达独白的情感深度与语言美感,仍需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声音投射与音调控制的练习。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声音在戏剧表演中的力量,也让学生们领略到了截然不同而又同样精彩的另一项戏剧传统,拓宽了他们对戏剧艺术多元本质的认知。
另外两位学生选取的戏剧传统,则来自地球两端遥遥相望两国:David Eze沉浸于日本古典的能剧艺术之中,而Paul Roiland则步入法国闹剧的诙谐世界。这些横跨全球的研究课题,以其迷人的多样性,为立足中国的新世界学校——北京市鼎石学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次无可比拟的学习体验。这些研究项目不仅是学生提升个人技艺的平台,更是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世界各地表演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与传统紧密相连。正如Godiah老师所言:“每深入学习一种世界戏剧传统,便是对那个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洞察。这一过程让你的心灵更加开放,助力你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珍视他国文化。”通过将跨文化理解与实际戏剧技能培养相结合,学生们得以拥有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戏剧艺术的无限魅力,进而以更加包容和深刻的理解力去感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