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女孩”耿雪霰:我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将潜力发挥到极致
耿雪霰 Annie Geng
2024届鼎石毕业生
2017年 6年级加入鼎石
6-9年级 「鼎石创始人奖学金」获得者
10-12年级「鼎石学者奖学金」获得者
2024年 被耶鲁大学录取
在收到耶鲁大学的早申录取之前,耿雪霰已经着手开始准备常规申请了。
最开始,她对耶鲁的录取没抱太大的期望。早申放榜前,在她常规申请的11所院校中,有8所大学的申请文书和资料她已准备妥当,准备提交了。
与此同时,她还在为下周的历史、英语和中文的三场期末大考做着“地毯式”的复习。
熟悉耿雪霰的人都知道,她从来都不把命运的筹码压在运气上。她坚信努力的价值,相信坚持的力量。哪怕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选择躺平和奋斗之间,耿雪霰也总会选择“再试一下”。
然而,耶鲁录取的斗牛犬之歌连续第三年在鼎石,在她的电脑上响起。
2024年,耶鲁大学提前录取率为 9.02%,创二十多年来最低提前录取率。耿雪霰不负众望,成为了今年鼎石的“耶鲁女孩”。
这一天,整个年级,甚至整个高中都得知了耿雪霰被耶鲁录取的好消息,祝贺与祝福纷沓而至。录取中有“运气”等偶然性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必然一定大于偶然。
耿雪霰一直保持稳定的高分;她初中四年一直是鼎石「创始人奖学金」的获得者,高中三年连续获得鼎石「学者奖学金」;她是学生媒体“大番茄”公众号的主编、「文学剧场」莫里哀院舍舍长、鼎石寄宿社区宿舍舍长……
她还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使」,从9年级开始,她的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项目逐年深入,将影响力扩展到了社区内外;她与同学们共同发起的「文化万花筒」活动已经成为鼎石校内规模最大的学生活动之一。
在学术方面,她在各种校内外的科研、论文赛事中斩获多项奖项……她在10年级时撰写的论文入选了约翰•洛克论文比赛历史组的推荐及最终入围名单;2023年,她还荣获佛蒙特大学公民学者图书奖;在先锋学者科研项目中,耿雪霰研究了音乐对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抵抗运动的影响,该论文赢得了教授的极高评价。
比起外在优异的学业成绩,耿雪霰更打动人的是她的性格与品质。
她优秀却不自傲,有着发自内心的谦逊。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与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挑战;她不执着于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而是持之以恒将不断自我提升作为目标。她担任各种学生领导的角色,但她永远先肯定他人的付出。她不吝分享,因为她深知“他人的成功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她行动力超强,总是第一时间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去为社区带来改变。
在被耶鲁大学录取的当晚,当白日关于录取的喧嚣逐渐消退时,耿雪霰已经开始和王涵乐、周洺汀一起在图书馆为下周的考试进行着紧张的复习。
这本应是最值得欢呼庆祝的一天,这是多年努力终于得偿所愿的时刻,这是成为全校焦点的时刻。但耿雪霰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谦逊。
在晚上复习的间隙,她向好友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其实没有任何不同。」
注:为方便阅读,本文有部分删减,全文请查阅2024年即将发布的第12期《鼎石志》。
「我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不断完善」
在白天上课的间隙,耿雪霰跑到中文教师杜静卉老师的教室,与老师分享自己被录取的好消息。杜老师紧紧地拥抱了她,当即眼泪掉了下来,那是喜悦的泪水。
从6年级到12年级,在鼎石的这些年几乎是看着耿雪霰长大的杜老师说:“因为我太知道她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在杜老师的眼中,耿雪霰是一个“清澈明亮”的孩子。“你从她那双眼睛就能看出来。她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即便到了DP阶段,她也一直能保持这种清澈明亮,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她如同一棵大树一样向上生长,伸出自己的枝桠,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模样。但杜老师看到了她在背后的功夫:“向上生长的前提是她不断地在向下扎根。她扎根所付出的努力让我很感动。”打开耿雪霰的电脑学习计划的文件夹,满满当当,一共189个文档。这些文档记录着她从7年级到12年级每周的任务和时间规划,几乎从未中断。每个文档都按不同的优先级别,列好了当周的目标与任务。经常和雪霰一起学习的王涵乐也曾观察到,她的电脑桌面也贴满了各种颜色的“便签提醒”。
有一次,耿雪霰的手机铃声响了,王涵乐看到弹出一个提醒事项:阅读《红高粱》。王涵乐心里一暖,这正是前些天自己跟雪霰推荐的书。没想到雪霰不仅将对方的话记在心里,也认真地记在计划中。
在外人眼中,耿雪霰总是以礼待人,温暖随和。即便好朋友,即便在同时面临DP学业压力和大学申请的双重压力下,也很少看到她情绪崩溃的时刻。
其实,谁能没有崩溃失控的时候呢?刚进DP时,耿雪霰也曾有过那些如今不愿回想,打电话给妈妈倾诉的夜晚。
有情绪,但不沉溺其中。第二天,耿雪霰又总能很快地收拾好心情和状态,重振旗鼓。
在课堂上,耿雪霰永远是认真听讲、做笔记的那个学生。周洺汀曾经观察到耿雪霰在课上记笔记的方式,两只耳朵在认真听讲,大脑在飞速运转,手上已经转化成了一份完整的课堂笔记。在11到12年级的“学习者档案”中,无论是否计入最后的考核,学习的每一步耿雪霰都非常认真细致地去完成。
她永远都走在“截止日期”之前。她提前交作业,是因为她想给自己一些改进和完善的空间。这样,她就可以在老师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修改和优化。
每次考试前,她从不押题。她会对过去所学的内容进行“地毯式”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这时,以前在课堂上所做的单元笔记就帮了大忙,可以帮她快速梳理知识框架,查漏补缺。
耿雪霰的笔记成了很多同学眼中的考试“宝典”。很多同学都会借耿雪霰的笔记来做考前复习,或是向她请教问题,耿雪霰也从不吝惜分享自己的笔记和学习方法给其他人。
事实上,在这届毕业生当中,耿雪霰不是唯一一个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学生。被达特茅斯学院录取的高逸也是如此。
王涵乐表示非常欣赏:“她俩都是那种真诚相信‘他人的成功,不代表自己的失败’的同学。无论你跟她关系远近,只要你去问她们,她们都会倾其所有来帮助你。”
每次考试后,无论结果如何,耿雪霰都会主动去找老师讨论如何改进和完善。“我从来不担心老师的批评,或者去跟老师讨论自己作业中的不足。因为这就是我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机会。”
如果我们将满分视作唯一目标,哪怕差0.1分满分,都是一次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和审判。但如果将进步或完善作为目标,那么每次暂时的差距,正是下次进步的空间。
别人眼中的完美,也从来不是耿雪霰所追求的目标,她坚信努力的价值,但她也对自己留有宽松的空间与余地: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也从来不追求完美,我追求的是不断地完善。我觉得只要努力去尝试了,失败了也没关系。但我不能接受的是,自己没有努力而后悔。”
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她可以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动力,而不被偶然的挫折和失败所击垮。
|耿雪霰也是鼎石羽毛球校队的成员(前排最右)
有时,实在学得累了或感受到压力的时候,耿雪霰也会给自己放假。
她会叫上朋友一起去体育馆打羽毛球;或是跟周洺汀去学着打排球,虽然从没打过排球,耿雪霰也不怯场,照样上场去尝试。
或者,刚好赶上北京冬天的一场大雪,三两好友们在漫天大雪、空无一人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天南海北地聊着,聊毕业后的旅行,聊对大学生活的想象……
有时,话题也根本不重要,就是和朋友在一起,一圈又一圈地走,雪一层又一层地落下,落在刚刚走过的脚印上……这已然是高中生活最美好的记忆了。
有30余年教龄的杜老师认为,用跑步来形容学生最恰当不过。
有些学生像短跑冲刺型选手,那种灵光一闪的感悟,一针见血的表达让老师听完都有种“过电”的感觉。比起短跑选手,耿雪霰更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那种持之以恒、匀速前进的耐力型选手。日积月累的进步在当下看似不起眼,但当某日回头看她,发现她已经领先于很多人。杜老师说:
我在耿雪霰和历届优秀学生身上都看到了一种共性,她们都极具心理韧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恰恰需要这种韧性,否则刚而易折。
DP开始时,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头,你看不出差距。但几个月后,很多人就慢慢落后了。而耿雪霰就是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匀速稳定,一直不放弃地往前走的人。
毫不意外的是,在早申放榜后的那周的三门考试中,耿雪霰都取得了全7的好成绩。
被耶鲁录取丝毫没有动摇她学习的步伐与节奏。因为在耿雪霰看来:
“被耶鲁录取固然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节点,但对我来说,如何在被大学录取之后,继续去进行更广阔的探索,如何继续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不同的内涵,充实丰富自我,这是我更想去思考的问题。”
2022年4月的一天,周洺汀的手机上推送了一条新京报的新闻:《创作双语手册介绍中轴线并办展览,这位高中生想传播中轴线文化》。
周洺汀仔细一看,原来这正是自己的好朋友耿雪霰在校外举办的“个人设计项目”的主题展览。事实上,这次在社区举办展览,正是耿雪霰将北京中轴线的“个人设计项目”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尝试。
在鼎石社区中,耿雪霰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使”,她对北京中轴线及文化的探索贯穿了耿雪霰9-12年级的整个学习历程。
2019年,当时在读9年级的耿雪霰跟随父母,参观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读城:北京中轴线”特展,耿雪霰被中轴线所承载的城市气质深深打动。
虽然从小生活在北京,耿雪霰对于中轴线上的这些标志性建筑几乎耳熟能详,每个地点、每条街道都有着不同的童年成长记忆印刻其中。
然而,从“北京中轴线”这一概念去阅读这座城市、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9年级的耿雪霰正在为自己的中学课程的“个人设计项目”寻找合适的选题,她意识到这正是最合适的选题。
在对中轴线进行初步研究后,耿雪霰又了解到,北京中轴线目前正处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希望在2035年之前实现申遗目标,耿雪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申遗进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她设计制作了一本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手册《发现•北京中轴线》,向读者全景式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生活。正如耿雪霰所说:
在研究中,我了解到北京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无论是作为中正与对称之美的载体,还是城市繁华与没落的见证者,在今天,北京城的这些古建筑都因其传统的色彩而愈发熠熠生辉。北京城维持着其千年古都的样貌,却又不失新都的风采。
在向外传播北京中轴线文化智慧影响力的同时,我也在进行深入的向内探索,逐步深化我对这条国之轴、城之轴、民之轴、心之轴的了解。
在校内,耿雪霰制作的中英文手册在鼎石小学、中学和高中三座图书馆都有收录。她先后在学校的校会课和“悦读周”上向不同年级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项目。她没想到,自己的项目在社区内大受欢迎。老师和同学们给予她非常多积极的反馈,这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她想把项目的影响力拓展到鼎石社区之外,以更好地传播北京中轴线项目。
于是,这就有了周洺汀在手机上看到的那场展览新闻报道。
在4月3日的展览现场,耿雪霰向观众们全景式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展览分为五大部分,从历史人文、皇家建筑、都市生活、世纪申遗和国际生态五个角度,为前来观摩的社区群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北京中轴线。
一方面是深厚的文化历史在吸引着耿雪霰不断地去进行探索;但曾经真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事更是真正打动了耿雪霰的内心。
在展览中,一位曾经居住在中轴线胡同里的爷爷在展览中看到了自己从小生活、玩耍、长大的地方。这条中轴线留下了他太多的人生记忆。第二天,这位爷爷又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到了展览上,一边看一边给孙子讲过去的故事。
她的项目受到了多家媒体的报道。“个人设计项目”结束了,但耿雪霰对于北京中轴线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却没有止步于此。
|在市场及传播部的发起下,耿雪霰和几位同学们一起,带领McCarren校长在北京中轴线骑行,体验风筝绘制等传统文化
10年级时,在鼎石“综合设计项目”中,耿雪霰又以紫禁城为例,撰写了《城魂铸造——以北京城市符号紫禁城为例》的论文,进一步对研究了时代变迁对于城市文化空间意义构建的影响。
2022年2月,耿雪霰对于文化的探索进一步深入。虽然在繁忙的DP学习和大学申请的压力中,耿雪霰主导并策划了“文明的印迹——传统文化在鼎石”的KAP(鼎石活动项目),为报名的6-9年级同学讲述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将剪纸、京剧、皮影戏等非遗带入课堂。
通过这样的方式,耿雪霰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和她一起,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未来,我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在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耿雪霰说道。
用行动对现实作出积极回应
「原来世界不在某个地方,我们在一起就是世界本身。」
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回顾他们的学生时代,居家隔离、在线教学都是躲不开的关键词。
2022年,耿雪霰和蓝萱正在共同筹备那一年春季的“文化万花筒”活动,她敏锐捕捉到了当时在整个社会中弥漫的低迷情绪。在鼎石社区中,尤其是很久无法回家的外籍教师群体感受到了思乡与孤独之情。
如何建立大家对于多元文化的信心,庆祝彼此之间差异?
至少,她可以从身边的社区做起。她相信,对于文化的探索,不应仅限于智识上的学习与传播,更应成为回应现实的一种方式。
作为去年“文化万花筒”的发起人之一,耿雪霰想在今年的活动上增加更丰富多元的体验活动,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们共同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交流桥梁。
从2022年10月份开始,“文化万花筒”筹备组的11名同学都会固定在周日晚上一起开会,进行各种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耿雪霰列了4页的计划文档,这不仅能和小组成员同步活动进度,也为未来交接给下一届负责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档中,从主题拟定到预算分配,从小组分工到和老师、学生们的沟通,从活动宣传到物料准备的时间线,事无巨细,都进行了任务管理与时间规划。耿雪霰分享道:
“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关注的是活动最终整体的呈现效果,但是我作为组织者之一,越是大的活动,越要对细节格外关注。把每件最基础的小事和细节都要打磨好。就像每个齿轮都要完美对接,机器才能正常运转起来。”
最终,在2023年3月底,原本两天的周末活动,转变为长达一周、几乎全校师生参与其中的校园全球文化盛会。活动丰富的创意与缜密细致的组织,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完全由学生主导的项目。
“文化万花筒”委员会的同学们还会在每周日晚上的会议中集思广益,组织发起了诸如“亚洲日”“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与大洋洲日”等不同的主题策划。
经过一周的“世界文化环游”,周五,所有人在一曲“We Are the World”的歌曲带动下,正式开始庆祝“世界日”,庆祝文化多元与差异,庆祝“看见彼此”的力量。
活动当天,来自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意面、埃塞尔比亚的舞蹈、中国的舞狮……多达99个摊位,近千名初高中学生参与其中。正是在这次活动上,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们第一次有机会向整个社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除了文化活动,服务也是文化万花筒的一大主题。除了为土耳其与叙利亚地震筹款,由学生主导的领导力组织,如关注可持续发展的CAS小组,为兔唇儿童提供手术机会的“微笑行动”组织等,也通过这个舞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在了社区所有成员的面前。
|「文化万花筒」活动专属护照和印章
平时在课堂上,我们就一直被鼓励去关注、讨论和思考世界上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与话题。
『文化万花筒』让我们有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课堂中所学会的反思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技能带到一个更现实的格局下去进行实际应用,去为我们的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的学习成为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过程。
——耿雪霰
鼎石学生媒体“大番茄”作者郭叙珩在学生媒体上用文字回顾了整场活动,她写道:
“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是美食的香气,是载歌载舞,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同样的笑脸。”
正是看到了耿雪霰长期以来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以及她为社区所带来的真正改变,经过学校老师们的评估与提名,经过申请及面试环节,最终,耿雪霰作为鼎石2024届的代表学生,荣获了佛蒙特大学的公民学者图书奖。
谁能最大程度利用大学所提供的资源?谁能最大程度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耶鲁大学招生页面上提出这两个问题,这是耶鲁大学选拔学生的两项标准,更是与鼎石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耿雪霰在中学时代所做的诸多项目与活动,恰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而且,这不仅仅是耿雪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也是历届鼎石毕业生的共同经历。
“我们在鼎石一直受到鼓励,让我们去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兴趣。我一路看着耿雪霰慢慢从参与者变成领导者。
她逐渐舒展开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与行动是有力量的。她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了很多的积极反馈,建立了信心,她开始去承担更多的职责,逐渐展露出自己的锋芒。”周洺汀说道。
朝夕相处的寄宿生活会自然缔结深厚的友情。朋友又会成为对方的“镜子”,彼此印照,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王涵乐精准捕捉到了寄宿的精髓,她分享道:
与一般的同学关系不同,在鼎石寄宿生活中,人的身份是流动的。我们有机会能彼此看到每个人很多不同的样子。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学习包容,学习将‘他人’纳入‘自我’的世界与生活中来。
作为耿雪霰的大学升学辅导老师与指导老师,宋李佳老师看到了耿雪霰身上的那种永远看见他人,肯定他人的谦逊之心,这种谦逊也让很多学生们都很愿意参与她所发起的活动或项目,也让她成为一名“天然的领导者”:
「耿雪霰总看到每位同学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她不仅用语言和行动去表达对他人的肯定,而且在她担任学生领导时,她会有意识地去推动、鼓励、去激发其他学生去发挥更大的潜能,被更多人看见和肯定。当看见他人取得进步时,这也她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除了北京中轴线和文化万花筒之外,耿雪霰活跃在学校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她在2022开学典礼上担任高中代表发言;她还是「敦煌在鼎石」展览的24位志愿者其中之一。
在创办于2015年的学生媒体“大番茄”中,她从担任一名校园记者、编辑开始,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管理50余人编辑团队的学生主编。
和历任主编一样,她从一届又一届学姐学长手中接过“接力棒”,同时在将“为学生提供发声平台”这一目标发扬光大,并将其再次传承给新一代的学生主编。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文学剧场」丰富的活动象限中,你总能看见耿雪霰活跃的身影。耿雪霰称自己是和「文学剧场」一起成长起来的:
「『文学剧场』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我的成长轨迹。一开始我只是尝试去分享自己的观点,到后来担任莫里哀院舍舍长,我和王涵乐去发起『阅读在现场』的第一期活动,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动物农场》,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曾经在《变形记》三场线上讲述活动和『文学地图』云南梅里的回顾展上担任主持人。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参加『文学地图』,到一个那种全新的环境下去探讨一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讲故事的人』活动中,去采访像原创绘本作家熊亮老师。从不同人的身上,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传媒、经济、历史、人类学、艺术、文化……甚至还包括未曾发掘的学科与兴趣,都是耿雪霰想要在大学去探索学习的。专业不同,但她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初心未曾改变,她说道:
「相比于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我更想在大学去探索那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专业,去学习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
在文学中去看见更广阔的现实
如果有一本书,在高中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你,这会是哪本书呢?
对于耿雪霰来说,无论如何绕不过的肯定是《百年孤独》。这本被纽约时报誉为“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但小说中重复的人名、复杂的人物关系、跳跃的时间线、贯穿七代人的家族史与其中映射的南美洲历史,曾让很多人对这部小说望而却步。
但《百年孤独》这本书却串起了耿雪霰的高中生活,中文版和英文版加起来,她在高中不同的课程中都遇到了这本书,前前后后差不多精读了至少5次以上。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总是在课内外不同的时间点上碰到这本书。马尔克斯高超的创作手法赋予了这本书包罗万象的历史与文学内涵。因此虽然读的是同一本书,每次我都能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有全新的收获。
第一次真正“读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在「文学剧场·主题课程」上。
2022年10月,「文学剧场」发起人、主讲人,鼎石市场及传播部总监刘媛带领16名学生在长城脚下,以马尔克斯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为线索,同学们通过文本细读、聆听讲述、互动问答、辩论赛、写作训练、人物访谈等环节,在沉浸式的思考、探讨和分享中,深度走近了马尔克斯,去探索隐藏在《百年孤独》背后的拉丁美洲历史文化图景,了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真实生活的关系。
这是耿雪霰第一次有机会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细细精读这部作品。
|「文学剧场」现场照片
“任何一个伟大的故事,往往都是关于世界、人类和生命本身的寓言。”刘媛老师分享道,她希望学生能通过这部作品来理解关于人类命运永恒的母题。
在高中DP语言与文学高级课程中,杜静卉老师也带着耿雪霰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纳入了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杜老师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受到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放在一起对比研究。
在杜老师的指导下,耿雪霰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就是民族的秘史”,从小说主旨、人物塑造、全知视角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两部作品的异同。
2023年7月,耿雪霰前往斯坦福大学,参加为期3周的文学暑期课程,课程以马尔克斯的英文版小说《百年孤独》来探索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小说与美洲历史之间的现实关联。这门课程的难度不亚于一门大学文学评论专业课。
三周课程结束时,耿雪霰写了《以死亡为镜》的论文,她以“老何塞”和“蕾梅黛丝”这两个小说人物之死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马尔克斯如何在日常的场景中融入“陌生化”的文学创作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魔幻的文学世界。
她精辟深入的分析让该课程的导师、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教授Héctor Hoyos赞赏不已,教授评论道:
「在整个课程中,耿雪霰对文学和文化的热情始终如一。在课堂讨论中,她富于思辨能力,善于分析。她的结课论文结构严谨,她巧妙地阐述了死亡作为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母题,以及这一主题如何进一步深化小说人物的个性和身份。」
文学,除了是一门学科,更能让我们与真实的生命经验产生深刻联系。比起在小说中所学到的文学分析技巧,更重要的是,耿雪霰通过文学看到了更真实的世界与不同群体的处境与挣扎:
“那些描写苦难的人物最能触动我的内心,这些作品让我看到光背后的阴暗面。但这并不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耿雪霰说,“因为命运砸到谁的头上,谁就得承受同样的命运。”
的确,她没有置身事外,而是再一次选择了用行动来回应。高中三年,耿雪霰每年都将奖学金捐给了“乡村女孩教育基金会”,用来资助两名女生的高中教育。在“文化万花筒”活动上筹得的4万元款项也捐给了该机构,用于支持更多乡村女孩的教育项目。
2024年2月,好消息再度传来。
耿雪霰收到了耶鲁大学“指导研究(Directed Studies)课程的邀请信。这是为期一年,针对耶鲁大一新生的高阶人文课程项目。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加入,只有部分优秀学生会直接受邀加入。
参与这个课程的学生们,将有机会在大学一年级跟随耶鲁最优秀的教授与学者们,在文学、哲学以及历史政治思想三门课程中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与讨论。
耶鲁艺术馆、贝内克珍本书籍与手稿图书馆也对该项目的学生敞开大门,学生们将有机会接触那些最珍贵的历史手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艺术讲座、电影研讨会、作家分享、秋季论坛……
对于立志于修读人文方向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堪称耶鲁课程“精华中的精华”。
对于这个挑战与收获兼具的课程,耿雪霰已经跃跃欲试。
在阅读他人故事的时候,我们总希望能找到那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或是开启大门的通关密语。事实上,答案很简单。
耿雪霰就是那个把所有人都懂的道理付诸实践,并做到极致的学生。
也许,有人会认为持之以恒地坚持,坚信努力的价值听起来似乎有些陈词滥调。然而,在人生的长跑中,往往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能将心中的热爱打磨出真正的光彩;才将平凡化为非凡,将那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那些顶尖大学想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我更愿意相信,那些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得出色的人,比那些能力可能很强但似乎不想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的人更有优势。”耶鲁大学前校长金曼·布鲁斯特 (Kingman Brewster) 曾这样说道。
耿雪霰的好友王涵乐说:“我相信,考上某大学即人生最高光时刻的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她身上。对耿雪霰来说,考上耶鲁只是她未来人生会达成的诸多重要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