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yeshengjianying2023_haibao03-2-76.png

被芝加哥大学、布朗大学、韦尔斯利学院、剑桥大学录取的4位鼎石学生:我们自然而“缓慢”的成长之路

2023年03月07日
作者:By Zheng Muen

1949年秋,苏珊· 桑塔格考进芝加哥大学。

这所强调“宏观与实验”精神的开放包容的校园,无疑为后来被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的苏珊·桑塔格提供了适得其所的土壤。

今年,鼎石12年级学生周嘉琪和崇君阳也即将加入这所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培养过众多文学界、科学界、政界等知名人士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他/她们思想的“另类”和对未知的渴望,已经让周嘉琪和崇君阳开始期待在芝加哥大学开启一段“废寝忘食”的学习旅程。

640-1.png我们很难用几个词语概括鼎石2023届毕业生。当你坐下来仔细聆听,会发现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珍贵的声音。

即使都深入研究哲学,周嘉琪、崇君阳和刘嘉桐依然拥有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和不一样的理想与追求。但对知识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和主动学习与探求的愿望,是很多学生身上的共通之处。

也正是这样的特质,让鼎石2023届毕业生在早申阶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录取成绩:耶鲁大学,布朗大学,芝加哥大学,韦尔斯利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戴维森学院,巴纳德学院,塔夫茨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埃默里大学,多伦多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

除了这些学校之外,很多学生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并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有学生正在等待常规申请结果,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我们无法分享每一个故事。但学生们始终坚持自我,不断发掘内心的热爱,在成长道路上绽放的精彩瞬间,是我们想要分享和展现给大家的。

今天,通过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周嘉琪、崇君阳;同时被布朗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的刘嘉桐;同时被韦尔斯利学院和剑桥大学录取的石佳怡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小切面和小片段的分享——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鼎石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看到青年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看到他们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和反思。他/她们深度思考背后闪烁的光华,是照亮他/她们前行道路的那一座座不会熄灭的灯塔。

01

周嘉琪

我是一个思考者,

也是一个“破坏者”

 640-2.png鼎石2023届毕业生

7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

你一定见过周嘉琪。

在过去三年鼎石12年级学生毕业典礼的尾声,随着鼎石云音乐团的乐声响起,毕业生们身披绶带,手拿毕业证一一走下典礼舞台,此时,一位鼎石女生唱响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送别》,为毕业生们送上高中生涯结束前的美好祝愿,这个鼎石女生,就是周嘉琪。

周嘉琪从小热爱唱歌,自从那个鼎石社区内几乎无人不晓的学生乐队BandLee的原主唱王燕楚转学到英国之后,周嘉琪成为新一任主唱,和乐队其他成员们继续延续着BandLee的“老灵魂”。

周嘉琪还是鼎石女子足球队的后卫,为此,她每天坚持晨跑。12年级的印安说,9年级有一段时间她也去操场跑步,她并不是每天都去,但她去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周嘉琪。

在学生主任兼个体与社会教师 Rachel Hopkins眼里,周嘉琪是一个做事认真、顽强、有上进心的人,即使暂时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她也不会放弃,因为她有取得成功的决心。

在周嘉琪看来,自己有很多不同的面。比如,她将自己形容为一个颠覆者和“破坏者”。

让我们先追溯到周嘉琪小学的生活。那时候的学习对周嘉琪来说,是一个“机械的记忆和不断重复的过程”。直到7年级,周嘉琪接触到自己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她打开了一个充满好奇和未知的领域。

她又研读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提出的质疑的概念深深吸引着她,让她不禁用笛卡尔的眼光审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真的就应该这样吗?接着,休谟、康德、尼采……周嘉琪学习哲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也是在7年级这一年,周嘉琪转学到鼎石。鼎石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给了周嘉琪适宜的学习土壤。教过周嘉琪的鼎石各科老师大多对周嘉琪印象深刻,因为,她就是那个课堂上最喜欢提出问题的人。

“有任何不懂或存疑的地方,我一定会问出来,这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无论我问什么问题,老师们都会耐心地讲解和回答。”

 640-1.jpeg

| BandLee乐队成员合影

整个中学阶段,周嘉琪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权威面前,她决定将解构进行到底。

“在阅读《性别问题》时,我对以性别二分法作为纯粹的社会建构进行了拆解;在探索《偶像的黄昏》时,我让我们的基本信念——因果关系和自由意志——沦为可疑的幻想;在研究《关于最初的事物与最后的事物》时,我将最客观的'自在之物'剖析成人类主观视角的碎片。每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相都赤裸裸地暴露在我面前。”

在鼎石,周嘉琪最喜欢的课程是认识论和心理课。认识论是教授学生如何以批判性的方式来检验个人知识与共享知识的学科,而在周嘉琪看来,心理课是对哲学课的延展和补充。

“摧毁之后也需要重建,心理学是从生物、认知和文化等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视角。”

周嘉琪从小就开始系统学习国学。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相关的古籍经典和史学著作都给予周嘉琪很多启发。有一次,她所在的哲学课外兴趣班聊起了“孔子是不是哲学家”的话题。在学习了多年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周嘉琪看来,孔子是哲学家,但来自澳大利亚的哲学老师却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

“老师的观点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哲学是一套严谨的逻辑理论,由前提、推导过程和最后的结论组成。在他看来,孔子的思想并不成体系,语录体的呈现形式并不能算作哲学。但是我认为,哲学的定义是西方人设定的,但为什么一定要遵循西方人的标准呢?哲学本质上是追求智慧的学说,它有很多种存在形式,只要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学术讨论还是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世界构成的多样性,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发展历史,囊括更多的声音。”

在周嘉琪眼里,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难以接近。上9年级时,周嘉琪为青少年学习者们设计了一个学习哲学的网站,用视频和 等方式来解释一些看似枯燥难懂的哲学概念。

这也是周嘉琪一直想去追求的哲学学习方式,她想用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把哲学概念讲清楚,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哲学。当看到很多学弟学妹对自己设计的网站怀有极大的兴趣,周嘉琪看到了研究哲学所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

 640-6.jpeg

| 在鼎石「文学剧场」讲述活动中的周嘉琪

在给芝加哥大学的文书中,周嘉琪把自己比喻成螳螂虾。周嘉琪说,螳螂虾不仅有非凡的“解构”能力,它还有 16种色彩感受器。

“而每一种色彩感受器都是一个感知世界的方式。”她希望自己在芝加哥大学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时,能用不同的色彩感受器,不断突破自己的界限,创造更多的意义。

回首这几年在鼎石的日子,周嘉琪很感谢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感谢鼎石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样的土壤,自己才可以大胆地质疑,自由地探索。

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成长和发展。

为不同届学长和学姐唱了三年《送别》,如今,轮到自己穿上毕业礼服,身披鼎石为毕业生特别设计的绶带,在毕业典礼现场,听学弟学妹为自己唱响这首《送别》,不知道当歌声响起,周嘉琪会不会突然眼眶一红。

即使学习多年哲学让她逻辑清晰,充满理性,但这一刻,感情一定会占据上风。

02

石佳怡

我要做“书法家”,

也要做“变革家”

 640-3.png

石佳怡

鼎石2023届毕业生

6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韦尔斯利学院和剑桥大学录取

一进鼎石中学教学楼,能看到一幅用魏碑楷书写就的巨幅对联挂在门廊两侧。上联是:逢天时求知识修身在鼎石;下联是:中国画外国话立志国际化;横批 :东西合璧。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幅融合着力与美,长2米3的巨幅书法作品,出自当时还在读9年级的石佳怡之手。

从9岁开始学习书法,石佳怡遍临中国古代名家碑帖,篆、隶、楷、行、草诸体均有涉及。

在她的习书生涯中,有很多人认为女性的书法风格就应该是端庄和秀丽的,历史上女性书法家更专注于书写小巧、优雅的字体。

甚至有些人说,在书法中,女孩不需要创造宏大元素的能力。尤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风格会在书法比赛中占得优势。但是,石佳怡依然最喜欢魏碑的俊美、硬朗和大气。

最初,当面对比赛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利,石佳怡也怀疑过自己,她试着改变自己的风格,“用一种更柔和、更细腻的笔锋,一种适合我性别的笔锋。”

但是,当一切看起来朝着正确的、适合的方向发展时,石佳怡觉得自己的书写变成了一种机械工作,从内而发的自信变成了刻意模仿。

“我的作品看起来很陌生,它属于很多书法作品中的一个,却不属于我。”

直到有一天,石佳怡翻出了自己初学书法时创作的一幅作品。这个覆盖了整张纸的大字,几乎没有大家期望的优雅和华丽。“然而,是我。” 石佳怡说。

石佳怡继续在纸上肆意挥洒,字里行间透露着大气,凝练,那是属于石佳怡的气质和她由心而发的声音。

640-9.jpe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180x50cm石佳怡2020年创作

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体悟和学习,让石佳怡的书法作品逐渐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从 2016 年至今,石佳怡多次获得全国书法比赛金奖、银奖。2020 年,石佳怡代表中国学生参加中日友好书法大赛并获奖,作品在日本、澳门展出。同时,她的获奖作品多次参加公益拍卖活动,所得善款均用于慈善捐助。

640-10.jpeg

|在不同领域自由绽放的石佳怡

石佳怡不是一个只沉浸在自己书法世界中的人。在好友张栖桐眼里,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对周围的人毫无保留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她是鼎石服务委员会的成员,组织各种慈善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在鼎石乒乓球校队获得国际学校联盟ACAMIS、ISAC女子个人银牌和团体银牌,12年级还参与球队助教工作;开设KAP(鼎石活动项目)教同学欣赏和学习书法,并将自己对书法的感悟分享给大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

就像鼎石个体与社会教师Dorothy Mubweka所说:“七年以来,石佳怡从一个‘小心翼翼’的学生,不断成长为一个有勇气、有决心,并拥有榜样力量的人。”

从8年级开始,石佳怡就和鼎石的几个同学一起去河南许昌的一所留守儿童小学支教。在支教过程中,石佳怡感到,相比于硬件设施,留守儿童们更需要的是心理教育和情感支持。

除了教授英语和书法等课程,下课后,总能在教室里看到石佳怡坐在学生旁边和他们交谈。她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梦想,生活的困惑、烦恼和忧虑。

在线教学期间,石佳怡还积极与孩子家长们交流,她希望成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们的沟通桥梁。

在参加教学实践的同时,石佳怡在10年级参加了先锋学者项目,通过经济模型研究中国教育的资源内耗现象,并分析“双减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她进一步加深了对教育现状的理解,并确立了未来继续深造的方向。

这也是石佳怡准备选择韦尔斯利学院,而不选择剑桥大学的原因之一。石佳怡了解到,历史悠久的女子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学院开设有很多与教育相关的课程、项目和实践活动。特别是关于女性教育的课题研究更是世界一流。

无论是研究教育领域不同议题的教授,专注女性教育的项目,还是对学生研究教育问题的财政支持,都鼓励石佳怡对此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我现在不仅承载着书法传承的梦想,也抱持着成为一名勇敢坚韧的年轻女性的希望。不管是站在铺着宣纸的画案旁,还是站在讲台前,抑或是讲台之下,我知道,我的力量永远不应该被隐藏。”

03

崇君阳

用创造和回忆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640-8.png 

崇君阳

鼎石2023届毕业生

7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

崇君阳是一个不太喜欢形式感的人——那些例行公事,毫无意义的形式感。例如,机械的重复以及根深蒂固的惯常思维。

在先前的一次历史作业中,崇君阳以一只骆驼的视角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尽管最终因为不适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而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崇君阳并没有全然否认自己的做法。他说,这种富有创意的想法值得去尝试。

相比于语言的表面意思,崇君阳更想去探索语言背后的隐形含义。例如,“女司机”这个词语其实包含着极为负面的暗示,而崇君阳认为,隐藏在词语背后的含义往往由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潜意识来决定。他想通过语言的隐形含义,探索人们对于世界的真实理解。

上高中时,他和父母讨论他对粉色的喜爱。当父母认为粉色是女孩的颜色时,崇君阳反驳道:“为什么粉色是女孩的颜色?”在他看来,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从来都不是一分为二的。

其实,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崇君阳致力于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理性至上、无视情感和欲望的体系:

“但最终怀疑的欲望、挑战的欲望,像火一样烧毁了我精心构建的框架。是拉康引导我走出了这个困境,他拿走了理性的优越性,代之以新的柴火——我的情感和欲望——来重新建构,重新创造。”

于是,打破之后重建,重建之后再打破,成为崇君阳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640-20.jpeg

|在一次鼎石学生主导的环保走秀活动中,崇君阳身穿孙圣宸用废弃材料设计的服装在校园展示

喜欢有创造力的事物,和崇君阳喜欢怀旧一点儿也不冲突。作为鼎石排球校队和足球校队的队长,为了保留大家运动的精彩瞬间和队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美好记忆,他和同学一起创建了一个鼎石体育线上平台,用 和视频记录同学们运动的精彩瞬间;他还为即将离开鼎石的老师和同学组织拍照活动,为大家在鼎石留下纪念。

崇君阳说,改变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鼎石每年都在发生一些改变:

每隔几周更换一次教室装饰;每隔几个月更换一次艺术展示品;每隔几年更换一次教学楼里的地毯。学生中心已经重新设计布置;食堂已经完成改造;鼎石表演艺术中心也正在翻新的过程中。

但是,有些回忆却留存在过去的场景中。当我们毕业离开鼎石,当过去很多年之后,还有谁会记得鼎石最早的样子?

 640-23.jpeg

|在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发表演讲的崇君阳

“当我们面对时间的残酷时,记忆是脆弱的。当变化发生时,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最终变得无影无踪。”

2021年12月的一天,在为竞选学生会主席发表的演讲中,崇君阳这样说道。当大家不断迎接改变,当我们在持续创造新东西的时候,这一次,崇君阳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考虑那些能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能在鼎石真正保留下来的东西。

崇君阳提出想要在鼎石建立一个永久保留的回忆屋(Keystone Memory Room)。在这个回忆屋里,鼎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文字、 、视频、物件、艺术等诸多元素和形式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留下自己希望保留的记忆。

崇君阳说,这会是一个被放大的时间胶囊,让大家在鼎石的记忆有了形状。5年,10年,50年之后,当你再回到这个回忆屋,或许,那些时光隧道中的记忆将以一种你不曾预料的方式喷涌而出。

 “不仅是记忆的延续,这个回忆屋也是鼎石文化和价值观的延续。当新加入鼎石的学弟学妹来到这里时,也可能对这里的记忆片段产生共鸣,从这里感受到鼎石的另一种文化。

此外,这个回忆屋还是大家自我发现的空间。当你坐在这个房间里,在一系列的闪回中,

你会回忆起在鼎石经历的一切快乐和悲伤的时刻。这有机会让我们反思,鼎石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为自己在鼎石的生活留下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和答案。”

由于去年12月大规模疫情的爆发,回忆屋目前仍未完工。崇君阳希望这个大家都期待的回忆屋能在他夏天去往芝加哥大学之前开放,再由鼎石社区的人用各自的故事一点点将它填满,留下无法被磨灭的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鼎石将成为我们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我们的故事也将成为鼎石的一部分。”

04

刘嘉桐

在感悟、记录和发声中关心世界

 640-10.png

刘嘉桐

鼎石2023届毕业生

7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布朗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

刘嘉桐摩挲着手中的书页。手指的温度触摸到书页的质地,这是一种真实而简单的幸福感。

夏洛蒂·勃朗特,莎士比亚,本杰明·富兰克林,笛卡尔,米歇尔·福柯……在文学与哲学的世界中,刘嘉桐感受着一种力量,一种指引,一种不同的人生。

在电子产品充斥生活各个角落的今天,刘嘉桐依然对纸质书籍保持着某种特别的热爱。她一边翻阅书页,一边做笔记,一边深入地思考。

她还会特意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写作方式——比如著名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刘嘉桐记下书中某些章节的要点,然后试着重写其中的片段,再对比自己缺失的部分并继续尝试,直到能够写出自己认为要表达的要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不了解的概念和问题,刘嘉桐不会马上去百度或者谷歌。技术的便捷让我们动一动手指就能看到问题的解答,但刘嘉桐更喜欢在相关学术期刊和书籍中一点一点找寻答案。她说,探索的过程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接受。

“对我们来说,完全信任大数据和技术是非常危险的,它把我们的思维简化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东西,技术应该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但不要让它退化我们的思考。”

刘嘉桐说自己的成长是缓慢的,她不着急抵达某个地方,她也不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她享受路途中那些不曾预料的风景。

 640-27.jpeg

| 在一次科学展上,10年级的刘嘉桐面向社区介绍自己的生物实验

她通过美国女歌手碧昂丝的歌曲《Hold Up》研究女性受到的不公待遇,并激励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权利。

她通过探索语言如何限制人类对知识的追求,用代词中的性别二元论和生物中的隐喻,让我们警惕“过度简化”对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影响。

她深入研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灵魂的激情》和《哲学原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了一篇名为《为知识所束缚?论笛卡尔〈沉思录〉中自由意志观》的学术论文。

她主导“微笑行动”的KAP(鼎石活动项目),帮助患有唇腭裂的年轻女孩;她辅导一个自闭症男孩3年多的时间,希望帮助到更多我们很少“看见”的群体。

 640-28.jpeg

|刘嘉桐和SMS团队的同学们为鼎石社区直播COP26大会的内容

在去年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在老师的帮助下,刘嘉桐作为主导人,和SMS(鼎石学生媒体团队)将近65位成员一起组织了一次面向全社区的关于COP26的直播。直播向社区传递COP26峰会的重要内容,引导社区的更多人关注气候的变化。每天早上20分钟的直播持续了两周。

也正是这些她真正关心,并非刻意设计的成长经历,一点点描画出自己理想的形状:

在未来做一名新闻记者——一名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关注文化和地域差异、关注时代发展和变迁的有温度的记者。

而哲学、文学以及其它人文学科,为刘嘉桐从事新闻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哲学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哲学教会我观察世界、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哲学引导我揭开重要的故事,发掘独特的观点。”

今年,尽管已经12年级,刘嘉桐依旧在繁忙的学业中抽出时间,开设了一个历史KAP,与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讨论历史、政治和哲学。

她带领大家谈论马克思主义,讨论反乌托邦,分析卢梭,讨论各自对自由的理解……在这样的交流和表达中他们探讨着这些议题带来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开拓着各自认知的边界。

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求知的欲望带给刘嘉桐最本真的幸福感,也是支持她不断探索的动力。

2016年夏天,刘嘉桐自己设计了一次英国文学之旅,沿着文学巨匠们走过的漫漫长路,穿透岁月,进入了自己曾经在书中读到的地方——

她到达了简·奥斯汀称之为家的风光小城巴斯;参观了位于埃文河畔的莎士比亚的出生地斯特拉特福;在天空中飘下细雨的约克郡的荒野,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情景在她的脑海中再次展现开来;英格兰湖区缓慢移动的云,就像华兹华斯写下的一首诗。

“我感觉到了一种与更深层次意识的连结。这就像,我在现实世界中,也在文学世界里。此刻,这两个世界之间相互重叠和交错。”

 640-30.jpeg

|令刘嘉桐难忘的英国文学之旅

旅行中,刘嘉桐还采访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从当地人嘴里听到他们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或者,听他们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某个作家的故事,对刘嘉桐来说,也是另一种难得的学习方式。

接着,新的思考和感受一点点涌上心头,时间似乎再次放缓了脚步。好在刘嘉桐不着急到达下一个地点,她慢慢地行走,慢慢地感受。

无论是坚持9年书法之路的石佳怡,还是在哲学世界中探索、深耕的周嘉琪和崇君阳,抑或是想成为一名记者的刘嘉桐,他/她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和热情所在。在成长过程中,他/她们借由一次次学习和实践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到达一个特定的目的地。

也正是这样的初心,才让他/她们能够坚持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让他/她们不断突破限制自我的边界,敢于质疑和重构;让他/她们在不断扩大的视野中,生发出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她们追寻的,是一条“缓慢”、自然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上,有人类对于未知领域本能的好奇和渴望,有他们对于周围人群和远方世界的关注和想要做出的改变行动,这也是他/她们所认为的学习的意义。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他/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